Chateau Prieure-Lichine 荔仙酒莊

點擊數: 7457

  荔仙酒莊(Chateau Prieure-Lichine)位於波爾多左岸(Bordeaux)的梅多克 (Medoc) 產區, 1855年,在波爾多列級分級中,荔仙莊園被評為梅多克列級酒莊第四級。

 


 

  歷史:
 

  荔仙酒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酒莊所在的位置是一家名叫本篤會(Benedictine)的小修道院。這個修道院是羅馬時期由維爾得耶修道院(Abbaye de Vertheuil)的僧侶創立的教會場所,主要工作是生產葡萄酒以供應卡塔納(Cantenac)的聖-迪迪埃(Saint-Didier)教區的用餐和宗教儀式用酒。經過多個世紀後,修道院從自給自足轉型為對外售酒,這一改變為修道院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收入。據說,修道院當時所賣的葡萄酒售價相當於現在的三級列級名莊的酒價。這說明本篤會修道院在當時已經是一家小有名氣的釀酒莊。
 

  13世紀時期,教皇克萊蒙德五世(Clement V)接管了本篤會小修道院,在這位有波爾多血統的教皇的管理下,修道院的葡萄園得到不斷的擴大發展。15世紀時,本篤會小修道院葡萄酒第一次在1444年的維爾得耶議事司鐸記錄中出現。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期間,一名叫杜朗·德萊斯(Durand Delains)的波爾多酒商買下修道院而成為其主人,隨後杜朗又將修道院轉手賣給了貝吉斯(Pages)。貝吉斯死後,他的遺孀接管了修道院和葡萄園,1855年,波爾多列級分級中,修復院榮升四級酒莊。此後,修道院經歷幾次易主。法國的白粉黴和根瘤蚜蟲等葡萄園疾病橫行期間,葡萄園深受其害而損失嚴重。之後,修道院又受到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酒莊的經營狀態每況日下。
 

  1951年,艾力斯·荔仙(Alexis-Lichine)和朋友商議後,以8,000英鎊的價格買下了小修道院。艾力斯•荔仙接管酒莊後,又從附近名莊買入或租借土地不斷擴充葡萄園,使酒莊橫跨了瑪歌產區的五個公社:瑪歌 (Margaux)、康特那(Cantenac)、拉巴德(Labarde)、阿爾薩克(Arsac)和蘇松(Soussans)。他還擴展並修建了酒窖,並根據酒莊所處狀況對其進行大量投資。
 

  1953年的葡萄酒是個好年份的佳釀,艾力斯·荔仙(Alexis-Lichine)第一次在修道院的葡萄裡採摘葡萄進行釀酒。同年,列級名莊理事會(Syndicate of Classified Growths)正式批准把修道院以艾力斯·荔仙的姓名命名,更名為 “荔仙酒莊”(Prieure Lichine)。經過艾力斯·荔仙的持續改善以及發展,荔仙酒莊成為瑪歌酒的新生先鋒。它能在新田園裡生產出好酒,擁有重新興建的樓房,別具現代化風格。
 

  1989年,亞曆西斯去世後,他的兒子沙查(Sacha)接管了荔仙酒莊。沙查繼續將他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發展下去,他在1990年對酒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葡萄園的面積也擴展到70公頃。蜜雪兒-羅蘭(Michel Rolland)加入酒莊的釀酒團隊後,沙查一直非常認真地向這位著名的釀酒顧問學習。但是1999年6月,荔仙酒莊以2850萬美元的價錢被賣給了伯蘭德集團(Ballande),這是一間集礦業、農業與運輸於一體的公司,總部設在新赫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直到今天,這家公司依然在經營著莊園。
 

  葡萄園:
 

  荔仙酒莊位於康特那(Cantenac)村的南面,靠近瑪歌城鎮。葡萄園的種植總面積70公頃,園內的土壤以沙礫土為主,葡萄樹的平均樹齡為25年-30年。主要種植葡萄品種:54%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40%的梅洛(Merlot),5%的小維度(Petit Verdot)和1%的品麗珠(Cabernet Franc)。種植密度7,500-10,000株/公頃,年均單產3,500-4,000升/公頃。
 

  釀酒工藝
 

  荔仙莊園(正牌):葡萄均由手工採收,經過挑揀與壓榨後浸皮三至四個星期,放入控溫的水泥大桶中發酵。葡萄汁每天淋皮兩次,以保持酒帽的濕潤。接著葡萄酒被裝入橡木桶,陳釀16-18個月以上,每年更新55%的橡木桶。每三個月潷析一次,最後再裝瓶。
 

  小荔仙(副牌):採用更年輕的葡萄樹所出產的葡萄來釀制葡萄酒,或選擇未能作為正牌的葡萄酒作為荔仙酒莊的副牌酒。在橡木桶中陳年大約12-18個月。與正牌一樣有著出色的品質,但在陳年潛力方面可能要較正牌遜色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