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酒:至關重要還是多此一舉?

Category: 品酒常識
點擊數: 38314

       醒酒,又稱潷酒、換瓶。這一傳統的形成,最初是因為在很久以前,葡萄酒需要從酒窖的木桶中裝到酒壺裡才能供大家享用;後來則是因為釀酒師會在酒瓶中留下一些沉澱物,因此將葡萄酒倒入 Decanter(醒酒器)中使其與沉澱物分開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否則我們在品酒時會咀嚼到那些沉澱物。


       如今將那些有很多沉澱物的葡萄酒潷一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當然前提是這些葡萄酒能夠忍受得住醒酒的過程。一些十分陳年的葡萄酒和一些香氣很淡的葡萄酒,如果它們不得不經歷兩次相對猛烈的倒酒過程,這些葡萄酒很可能就會失去它們的酒香。這和試圖在戶外享用葡萄酒有差不多同樣的危險。葡萄酒和過量的空氣是不可能創造出什麼美妙的結合物的。

       關於醒酒的爭論是以葡萄酒與空氣接觸後到底是否對酒有益這個問題為中心而展開的。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認為葡萄酒的陳年其實純粹就是一個緩慢的氧化過程,原本在裝瓶時就封在酒瓶內的少量空氣,和那些通過酒塞慢慢進入瓶中的空氣,它們逐漸與葡萄酒發生反應,並使其變得更加複雜,更加多元化。因此,很多人認為如果將葡萄酒從酒瓶中轉移到另一個容器裡,比如說醒酒器,酒將會與大量空氣接觸,從而可以把陳年的過程縮短到只有短短的幾分鐘,酒香也會因此變得更有活力。

      以上這個觀點至今仍然是被廣泛認可的,但是許多專家都做過比較品嚐的試驗,將同一種葡萄酒開瓶並醒酒不同的時間後分別品嚐,得到的結論卻並不支持上述的觀點。此外,一些權威人士還認為與空氣的接觸對葡萄酒來說只會是有害的,因為將酒暴露在空氣中,它微妙的酒香很可能就會消散不見了,尤其是酒體輕盈的黑品諾更是如此。此外,他們還認為氧氣與酒之間有趣的化學反應太過複雜,因此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就算以上都成立,他們還是認為醒酒過程會使葡萄酒氧化得過快,從而使葡萄酒的質量受到損害。

       很多普通的葡萄酒消費者都稱有一些酒,尤其是那些廉價的紅葡萄酒,開瓶後並不需要醒酒,而只是簡單地讓它「呼吸」幾個小時的空氣,味道就會變得比較好。事實上,這或許與醒酒一點關係也沒有。因為這樣做的話,畢竟葡萄酒和空氣接觸的面積太小,只有窄窄的瓶口那一小塊區域,所以只有一小部分酒有可能與氧氣發生了反應。導致味道改善的一個更加可靠的解釋應該是:廉價的葡萄酒在酒的表面與酒塞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奇懌的氣味,開瓶後的這個「呼吸」過程使這些氣味消散在週遭的空氣中了,當然這種情況在技術完善的今天,發生的幾率是越來越少。

      醒酒,或者將裝滿一半酒瓶的葡萄酒開瓶放一段時間,這會有使葡萄酒酒香消散的潛在危險,但有時這確實也有好處。有些葡萄酒,尤其是那些酒體飽滿的紅葡萄酒,它們在年輕時香氣會過於濃烈。醒酒這個過程不會讓它們演變出額外的香氣,但卻能夠讓它們丟掉一些年輕時的張揚,並且慢慢成熟到醇香美味的中年。這一點對於醇厚的加利福尼亞、澳大利亞、意大利和黎巴嫩產的紅葡萄酒來說尤其正確,這也包括來自西班牙和法國隆河地區的那些不尋常的、鄉土味極濃的葡萄酒。